水利工程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,1953年建校之初就开设了农田水利、水工建筑和水文测验等专业。2013学校升格本科院校,水利水电工程、农业水利工程首批正式成为本科专业。升本之前2000~2006年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了七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。2014年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,2017年设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,2020年设置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,2023年设置智慧水利本科专业。学院现设有水利水电工程系、农业水利工程系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、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和智慧水利系等5个教学系。以及党政办公室、教科研办公室、实验中心及研究所等部门。
学院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扎扎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,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,其中教授10人(含教高2名),副高职称35人,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71.2%,现有兼职研究生导师20余人,一年以上国外留学经历人员30余人。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,中国科学院“西部之光”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入选者1人、中原千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、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,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1人,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,全国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,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(青年优秀人才)1人,省教学名师1人、省教学新秀1人,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,南浔学者(青年)28人。教师先后获中国水利教育协会、浙江省委办公厅、浙江省教育厅、浙江省水利厅等上级部门表彰。
学院现有水利工程(浙江省“十三五”、“十四五”一流学科B类),现有水利水电工程(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农业水利工程(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、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及智慧水利等5个本科专业。水利水电工程、农业水利工程二个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学院现有本科学生2057人,升本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00余名。近年来学院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、三峡大学、浙江海洋大学、浙江理工大学等10余所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78名,在读研究生44名。
学院建有浙江省农村水利水电资源配置与调控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,全省河湖水网健康重塑重点实验室,浙江省河湖水网生态复苏协同创新中心,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,水利与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浙江省本科高校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水利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,浙江省应急管理厅防灾减灾救灾政策研究中心依托单位。为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。依托水利行业,校企深度合作、产教融合,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主动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。建有浙江省院士工作站、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服务中心、曹娥江流域水文生态研究基地、瓯江流域生态水利研究基地、海盐县千亩荡生态研究基地及海宁、德清高效节水研究基地,建有50余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,并成立了现代水利产业学院。
以OBE理念为引领,学院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,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,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以水利工程学科、水利类专业群建设为重点,以教学改革“三大工程”为抓手,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软硬技能并重培养。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一流课程11门。近5年,学院科学研究取得快速发展,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,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3项,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被SCI/EI收录100余篇,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、三等奖2项,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二、三等奖3项,发明协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,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,甘肃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,宁夏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。近5年,学生荣获挑战杯、互联网+、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国家级、省级奖项30余项,学院先后与2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,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和好评,就业率稳定在95%左右,升学率稳定在25%左右。
面向未来,学院将坚守教书育人初心、践行振兴水利使命,立足水利工程学科前沿,聚焦水资源开发、水灾害防治、水生态修复、智慧水利等领域。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排名及学院综合竞争力,为建设成为水利特色鲜明、综合实力较强,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院而努力奋斗!
(更新时间:2025年10月)